婚姻家庭、語言和其他

        數天來,零零散散看了一些關於多元成家的新聞,無論正反方。雖然主觀情感及理性考慮到維持了現代社會的基本民主精神,我是支持多元成家的,但也不排除也許真是情感上的盲點,造成我忽略了反對多元成家者所關注的面向,因此我仔細地看了護家聯盟的網站,想看看到底是什麼造成如此大的分歧。寫在前面的,這篇文章只是想藉此幫助自己整理一下幾天來產生的思緒。

        原本我很單純的認為,兩個人基於互信互愛且雙方同意的基礎下組成家庭,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,因此一開始注意到多元成家這個議題時,十分樂觀其成,雖然當時並不清楚它的確實內容,但我想的是:同性伴侶可以擁有法律上的婚姻關係、彼此都沒有伴侶的好朋友也可以在互相關懷的前提下組成家庭,這不就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,老無所依的情況將減少許多,無論是在醫療、保險、財產繼承等等問題上,讓LGBT(可能還要包括無性戀)等族群有了法律的保障,就如同異性戀婚姻一般。

        但和父親一起看新聞時,他說了這麼樣一句話:那以後學校老師要孩子們請家長來時,要很小心言辭啊!再不能說請你父母來一趟了,不然就仿佛是言語歧視。我那時才驚覺,對於一般民眾而言,在這整個正反方論戰的過程中,其他沈默的大多數並不是反對,而是比較恐懼若法案通過帶來的一些對生活中支微末節的改變!但父親的這番話讓我想到,由此可見,我們對我們的語言有多麼漫不經心,不過是希望能在出口前多思考幾秒話語的適切性,這樣的要求很難以達成嗎?竟然要因此將之列為需要考量的事例中。因為說話實在太容易了,脫口而出的話語往往沒有經過縝密的組織及思考,而是循既定的組成格式稍加修改成自己需要的詞彙,但語言決不是應該受此糟蹋的事物。這樣粗魯使用語言的方式帶來的影響,即是每一個個體變得越加相似,整個族群都失去活力,最可怕的,是不再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。語言塑造文化,但同時也限制文化,而當族群以粗陋的方式使用語言,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情形下文化將呈現什麼樣貌。並且,語言本是會隨著時代與社會逐漸改變的,想想過去幾年以及到現在仍不斷推陳出新的流行用語吧!無中生有的詞彙都能夠接受了,更何況只是將父母替換成雙親。

        那麼再來說說孩子吧!我被異性戀的雙親撫養長大,周遭朋友也絕大多數是異性戀,但我本身卻是雙性戀,這難道是說我原本是同性戀,但在周圍環境的薰陶下成為了雙性戀嗎?而主張同志家庭的孩子會受影響的說法,我就只是想問問,那難道是異性戀家庭的父母強制地將孩子養成了同性戀嗎?以及那些認為同性戀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,其實你們字典詞條把受虐傾向和同性戀攪混了吧!難道有人願意用自由意志去選擇一條難走的路嗎?是什麼讓人認為一個喜歡同性的人對孩子的愛,注定比一個喜歡異性的人少呢?另外,如果不考慮國外的收養管道,只專注國內,哪裡來的孩子讓同性伴侶收養呢?難道人類的繁衍方法已經進化到無中生有了嗎?如果真是這樣,那另一個反對同志婚姻的理由也不存在了。至於用自然等等看來科學的角度認為同性戀違反天性的,強烈推薦前陣子漫遊者文化出版的下流科學,裡面有關於此很有趣的論述。真正的科學,藉由種種證據提出假說,驗證之後成為定理,但即使如此,它也不敢妄稱絕對,畢竟在自然之前,人類只能低下高傲的頭顱俯首稱臣。

最後,我想說關於婚姻。婚姻的本質是什麼?是愛。但愛?我一直很喜歡沙林傑短篇中的這段:
        有人認為愛是性,是婚姻,是清晨六點的吻,是一堆孩子,也許真是這樣的,但你知道我怎麼想嗎?我覺得愛是想碰觸又收回了手。
注意到了嗎?先是提到了性,再來才是婚姻,然後還有孩子。也許這能夠解釋為什麼那麼多人在多元成家這件事上,首先想到的是性,他們真的不是故意的,這不?連文學家都第一個想到性嘛!





以上亂糟糟的東拉西扯,隨時想到什麼再補充吧!

留言